打造城市品牌需要为城市形象正确定位,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以CI理念规划城市,以艺术手段建设城市,以经营理念管理城市,大力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塑造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同时还应注重城市建设的协调统一,注重城市资源资本化的优化配置,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富人利益与公众利益、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政府主导与市民参与、加速发展与稳步推进、城市建设的上下连续等关系。其中政府是主导,市民的广泛参与是基础,积极有效的传播实施是品牌打造的锐利武器。本文结合聊城市塑造卓越“江北水城”的个案加以分析,以期给予正在进行城市品牌塑造的城市经营者以启发和借鉴、思考。
城市品牌是良好城市形象的缩影,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标志。一个城市的品牌和形象是它最大的无形资产,塑造得好,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品位,而且能使城市增值,置换出更大的功能效应和环境效益。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通过城市标志和城市理念的确立,可以唤起市民的自信力和自豪感。通过城市整体形象的重塑,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聊城市在塑造“江北水城”品牌的过程中,以CI的理念指导规划水城建设,尽量防止规划过程中的盲点和失误,营造和谐的城市空间、优美的文化形态和合理的城市功能。积极借助大众传媒作为塑造城市品牌的强力手段和支撑点。城市的经营者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等方式,找准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集中策划报道。与此同时,还集中精力办好一些有特色的城市节庆活动,把它同旅游促销、文化活动及会展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中国聊城——卓越秀美“江北水城”的城市新品牌,大力推介城市品牌新形象。
一、塑造城市品牌的“名牌效应”
城市品牌的“名牌效应”实质是与城市有关联的社会公众在选择城市旅游、居住时,对著名城市更偏爱、更感兴趣,著名城市也更能吸引愈来愈多的名人前来定居,著名城市能使人产生愉悦感、信赖感、可靠感和安全感,其地位一旦在人们心中确立,就能够保持长久的相对稳定性。人们对名牌城市的关注、信任与忠诚感是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城市经营者应善于把握此种心理现象,全面实施城市“名牌战略”,在城市竞争中获益。切记:“城市竞争,名者胜”。世界名城,无论大小,莫不如此。
城市品牌的“名牌效应”具体体现为:
1、附加效应
即著名城市能给本地居民及旅游消费者带来附加价值,有时这种附加价值甚至超过旅游消费行为本身的价值。旅游消费者一般按遗憾最小原则消费,其对最小限度遗憾的关心超过对最大限度满足的关心。选择名牌城市消费则能起到如此效应。到名牌城市消费、定居是消费公众显示自己个性、提升自己地位、显示自己身份的标志。著名城市能吸引名人前来光顾甚至定居,名人则更能为城市增添名气,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增加城市的文化含量。
2、光环效应
名牌是城市为自身营造的光环,它能有效地影响社会公众对城市自身形象的看法和评价。如何建立城市名牌的光环特征:城市功能要健全稳定;城市建设要独特新颖,有个性特色;城市品牌的名称要易于认读、识别和记忆;品牌标志要寓意深刻、引人注目;城市环境要整治,尤其要提升市民素质,建设一流的城市软环境。塑造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可以帮助城市建立“光环”。城市名牌战略策划能把握社会公众这一心理倾向,对强化名牌意识、全面实施名牌战略有很大裨益。
3、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支配着城市形象竞争,越是有声誉的城市,越能获得更多文化名人光顾,获得更多旅游消费者的青睐,愈能获得好的收益,增加城市更多的名声,而这些好处恰恰又能产生并维持城市获得更大的声誉。相反,城市形象愈差,旅游收益就会愈低,光顾、定居城市的群体也会锐减,而城市建设的投入就会越少,形成恶性循环,城市将会一蹶不振。
4、激励效应
城市的名牌效应能鼓舞市民的士气,能激励城市市民更重视城市自身的环境、文化建设,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增强城市的内聚力、荣誉感。城市名牌的塑造主要靠全体市民长时期不懈的努力,而著名城市的市民会更珍惜名城的这一荣誉,会加强自律意识,会加倍努力塑造城市的形象、品牌。
二、塑造城市品牌要注重为城市形象正确定位
合理进行城市形象定位,突出塑造城市个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形象设计。城市形象定位是城市形象建设的目标基础,也是城市形象建设的方向。科学合理的城市形象定位,使城市形象战略具体化,构造起城市形象建设框架,奠定好的城市形象基础。要本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突出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保障城市安全和各项建设协调发展,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等,来进行正确的城市形象定位。
1、档次定位
不同的城市品牌在社会公众及旅游消费者心目中按价值高低常会被区分不同的档次。城市品牌价值是旅游城市城市功能、城市环境、城市品位、旅游设施、旅游产品档次质量、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及各种社会因素如价值观、文化传统等的综合反映。城市品牌定位的档次,必须从城市发展实际出发,切不可盲目攀比。品牌档次体现了城市实体之外的价值,如给旅游消费者带来自尊、享受、舒适和优越感。城市品牌档次往往要通过价位高低来实现其品牌价值,正是因为档次定位综合反映了城市品牌的价值。我们认为“江北水城”应定位在中挡偏高的位置上,应重点吸引最有价值的商贾、城市游客、文化名人等群体,而不应陶醉于人数众多,但光顾者多为各县区市的居民及农村公众这一现象中。
2、USP定位
USP指根据城市品牌向旅游消费者及其他群体提供的利益定位,而这一利益点是其他城市品牌无法提供或者没有诉求过的。因此,是独一无二的。运用USP定位,在城市品牌众多,竞争激烈的情形下,可以突出自身品牌的特点和优势,让旅游消费者按自身偏好和对某一城市重视喜好程度,更迅捷地选择品牌。利用USP定位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USP诉求的利益点是消费者感兴趣或关心的,而非城市形象自身一厢情愿的宣传诉求点。其次,USP诉求的利益点应是其他城市品牌不具备或者没有指明的独特之处,在旅游消费者心目中,该利益点还没有被其他城市品牌占据。最后,利用USP诉求时,一般要突出一个主要利益点,而不要多点齐下,诉求模糊,就会给公众较淡漠的印象。
3、消费者定位
指按照城市特色与某类旅游消费者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关联密切的推展作为城市品牌的定位。如大城市旅游者喜欢到乡村小城镇、自然风景区,农村及小市镇居民喜欢到城市旅游。成功运用旅游市场消费者定位,可以将城市品牌个性化,从而树立独特的城市品牌形象和品牌个性。聊城“江北水城”就定位在济南的“西郊花园”,以乡村自然风景、田园生活方式、仿古水城为特色。
4、感情定位
指城市形象推介直接或间接地冲击旅游消费者的情感体验而进行定位。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人们的消费行为分为几个阶段:量的消费阶段;质的消费阶段;消费者看重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或是为了得到某种情感上的渴求满足,或是追求一种消费与自我理想的吻合。显然,品牌定位是品牌诉求的重要支点。顺应消费者心理的变化,以恰当的情感定位唤起消费者心灵的共鸣,可以充实和加强城市推介的营销力度。
5、文化定位
将城市文化内涵注入城市品牌之中,形成城市文化上的品牌差异称为文化品牌定位。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和灵魂,世界名城往往很重视城市的文化品位。文化定位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城市品牌的品位,而且可以使城市品牌形象独具特色。如大连市的服饰文化定位与青岛市的啤酒文化定位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这两座城市都各具特色。城市文化内涵丰富是一个城市极具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塑造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必须从提升城市品位、丰富城市文化入手。文化名人的光顾、定居会很快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我们建议是否由政府或发动房地产商在湖西公园、老城区建设别墅区(可以仿古或西式),吸引一批聊城籍文化名人如季羡林先生等前来度假、旅游、观光。如季老甚至可以专门为其修建“季羡林研究院”庭院一处,作为季老不定期的聊城定居点。这会为水城大为添彩的。
6、个性定位
城市个性,主要是由它的形象来体现的,首先又是由其外在形象体现出来。因此,一定要依据水城所处区域,按其民族、风情、地理、气候等条件,同时吸引国内外建筑设计的精华,设计、建设水城的街区布局,力戒雷同和硬性模仿。城市的建筑艺术与风格,特别是标志性景观、进出城市景观、城市壁画和雕塑景观及其民俗景观,一定要体现“江北水城”的特点、特色。尤其要重视保护水城老城区的古代历史建筑,力避建设所谓中西合璧、出现上下风格各异、实际上给人杂乱无章感觉的建筑物;更要防止大大超越经济承受能力,与城市发展趋势相去甚远的“广场热”。“江北水城”的个性突出表现在“水”上,应着力作好“水”的文章。
三、城市品牌塑造要注重城市经营综合配套措施的实施
1、城市品牌塑造要注重城市建设的协调统一。科学的规划是搞好城市建设的前提。要建设一流的城市,必须有一流的规划思想和一流的规划方案。先进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和动脉。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有超前的眼光和魄力,打造出一流的工程和设施,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强大的城市经济是支撑大规模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要在培植产业精品和产业实力上狠下功夫,实现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完善的城市功能是城市实力的综合体现。城市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种局部构件的功能缺一不可,而且必须协调运转。不断完善和整体提升城市功能是不可忽视的要义之一。优美的城市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必须精雕细刻,让人们赏心悦目,乐不思返。厚重的人文精神是城市的灵魂,必须着力培育和提升。建设现代化城市,必须注重培育市民的人文精神,启迪市民深沉的理性,弘扬市民的城市文化。
2、城市品牌塑造要注重城市资源资本化的优化配置。城市资源资本化是一种机制和过程,它是以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把一个社会中政府所拥有的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及存量资产,转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赋予其资本属性,在政府和市场作用下,通过流动、组合、裂变、出租、转让等多种形式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运作,最大限度的实现增值、获益和赢利,并将其作为再投资再循环,产生“滚雪球”效益。这种资本运营机制,对社会存量资产,赋予其资本属性,通过流动、转让、兼并、优化组合等形式,创造价值,实现增值、盈利,并以最经济、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置换到最需要的经济场所和产业中去,这无疑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为投资市场渠道的畅通,吸纳外资、商家及社会闲散资金铺平了道路。城市资源资本化有利于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有利于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实现事业单位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引进市场激励和分配机制,逐步实现权责统一,有利于转变事业单位长期依赖政府的思想观念,由过去靠行政拨款的“等、靠、要”向主要靠市场创效益的“争、创、交”转变。实现城市资源资本化。一是要使土地转化为资本。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二级市场,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这样既保证了开发城市土地依法进行,又使城市载体实现其经营的最高利润,使土地成为城市建设最重要的融资渠道。二是城市公共停车场、城市公交线路、垃圾处理中心、公厕的经营权和道路、街心花园的保洁等。通过公开拍卖,出让这些单位的经营权和保洁权,这些物化资产就转化为资本,新的所有者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躲避风险的本能出发,会千方百计去经营好、管理好,从而实现政府投资最小化、社会效益最大化。三是公共场所和建筑物上的广告发布权。这种政府资源,如果通过公开招标、拍卖使用权的方式,使之具有资本属性,它将升值,为政府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四是街道、桥梁的冠名权。通过拍卖等方式,向社会公开拍卖冠名权,冠名权就具备资本属性,产生了价值。五是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可采用BOT(建设—经营—转让)、TOT(转让—经营—转让)方式,或者在城市建设领域引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拓宽融资渠道,盘活存量资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城市品牌塑造要正确处理改善环境与发展产业的关系。现代城市支撑其繁荣的根基仍然是产业,正是产业的发展和推动,才产生了建立城市和改善城市环境设施的内在需求,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才得以显现。也正是这些产业的存在和发展,才为改善城市环境和设施提供了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不能设想在一个产业凋零破败的地区,可以建设起一座好的城市。强调产业的基础性地位,并不是说城市环境设施建设无关紧要。如果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和功能畸形,城市环境脏乱差,就会严重制约产业的发展和升级。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优美的城市环境,发达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制度氛围,是吸引投资和发展的产业的必要条件。在这些方面花些钱,上些项目,适当超前发展,也是有充足理由和根据的。问题是凡事有个度,要量力而行,要考虑机会成本。如果脱离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财力条件,盲目扩大城建规模和提高城建档次,只能制造虚假繁荣,而不能带来产业和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我们要防止城市骨质疏松症,在实现城市“长高了”的同时,更要使城市“长强”。
4、城市品牌塑造要正确处理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的关系。每个城市都有它的重点路段、核心区域和标志性建筑设施。这些点、线、面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和对外展示价值,因此,城市建设的着力点大都向此倾斜,每年都要确定一批“重点”项目,由主管部门和市领导亲自抓。如果这些重点项目决策科学,确有兴建之必要,从人、财、物各个方面给予重点保障,使其尽快建成投入使用,对于解除瓶颈制约,缓解短缺状态,改善城市功能,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把有些重点项目搞过了头,突出到了不适当的位置,就很成问题了。与此相反,大量的民用设施、民生设施却得不到应有的改造和完善,长期处于带“病”运转状态,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这种“雪上加霜”的情况与“锦上添花”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这些“重点项目”的锦上添花,是有机会成本的,是以牺牲别的利益为代价的。在搞好重点路段、场馆等公用设施建设的同时,也绝不能忽视非重点“支系”建设。有很多与广大市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小项目”、“小工程”,花钱不多,作用不小,对于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总之,城市建设在搞好必要的重点工程的同时,应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在“民生”项目上,更多地关注一些百姓的切身利益,关心一点市民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城市边缘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真正把城市公用设施的观赏性和实用性、标志性和普惠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5、城市品牌塑造要正确处理富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关系。城市公共工程建设的资金主要源于纳税人。如果这些资金使用不当,过度地用于少数人受益大的项目,而对多数人无关紧要,不仅造成社会不公,而且会引发社会不满。财政资金的投向,应有忧患意识,在考虑到富人情趣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大多数民众的利益。在城市土地配置与再配置的过程中,有一种倾向很值得我们注意,越来越多的好地段被建成了富人区,而收入欠丰的普通百姓,则抵挡不住有钱人的进攻,一部分一部分地被迁移到位置较差的地区。在金钱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城市土地正在被重新分配。不同等级的居所,已经成为新的身份象征。在城市建设中,如何处理富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关系?我们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理性的组织,那些能够买得起豪宅的人,毕竟是少数,除了他们之外的人群,同样应当给予关爱。除了金钱规则之外,人类社会不能没有公平和正义。政府规划着土地的使用方向,它应该更多地站在社会公正的立场上来管理土地,如果老是让富人和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就有可能形成一个畸形的社会。
6、城市品牌塑造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市民参与的关系。在城市建设工作中,政府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政府是城市建设的规划者、决策者、管理者和公共用品主要投资人。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能不能搞好,关键取决于政府的能力、效率和威望。作为城市政府及其组成人员,应担当起使命,不负众托,精密筹划,科学决策,扎实工作,务求实效,为民造福。但是,也必须认识到,政府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包办一切,代替一切,它也有失灵的时候。为了避免工作失误,在城建工作中除了正确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之外,要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和市民的广泛参与,集思广益,把各种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吸纳进来。尤其是各行各业的专家,他们的独立研究和专门视角,对政府决策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即使是唱反调的意见,也要高度重视,反复比较,全面权衡,择其善者而从之。政府的一些富有创见的科学决策,由于其具有超前性特点,在其实施的起始阶段可能不被一些市民理解,或者影响了部分人的局部利益而遭到反对。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要有坚定的决心,排除障碍把正确的决策贯彻到底,同时也要有耐心,做好深入细致的群众思想工作。城市的主体是市民,没有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政府的决策就很难行得通,没有市民的广泛参与,城市建设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该把政府和市民两个积极性都充分发挥出来。
7、城市品牌塑造要正确处理加速发展与稳步推进的关系,城市规划与上下连续的关系。在争取较快城市发展速度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建设的内在规律必须遵循,不能超越历史前提和现实条件盲目扩张。城市建设是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作为其主导者的政府必须超越任职周期的局限,衔接好上届政府与下届政府的关系,既要修正错误,不断创新,又要注意保持政策、规划、投资上的连续性。正确处理上下届政府的关系,首先是继承,决不能采取虚无主义和轻易抛弃的做法。其次是改进,前任工作不可能完美无缺,总会有些决策和失误。第三是创新,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城市建设的指导理念、规划思想、技术基础都应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处理上下连续关系,应注意:1)、城市发展目标定位、城市长远发展规划等问题,应科学论证,为下一届政府留下一个科学可行的蓝图。2)、项目实施要有长远规划,为下一届政府奠定良好基础。3)、财政支出要量入为出,不举过头债,不把债务负担留给下一届政府。
四、塑造城市经营新理念,打造城市形象新品牌,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尽管城市打造自身品牌的做法不尽相同,但都从各自的定位、社会资源优势和发展方向出发,以创新的精神和面向未来的魄力,做好经营“城市品牌”这篇文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把CI、经营、文化的新理念贯穿在城市品牌塑造、推介的全过程,从整体上全力打造城市新品牌。
1、以CI理念规划城市,以艺术手段建设城市,以经营理念管理城市,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实力。所谓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简称CI)理念是指城市经营运用整体传播系统(特别是视觉传播设计),传达给与城市有关联的广大社会公众,使其对城市形象有一个整体的看法和评价,并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与价值观。CI系统具体可划分为理念识别系统(Mind
identity简称MI),行为识别系统(Behavior
identity简称BI),视觉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简称VI)。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独特的城市新形象。“江北水城”的吉祥物“淼淼”及城市独特的视觉标志设计即融入了CI的新理念。在以CI理念规划的同时,还应注重增强城市建设的艺术性、可欣赏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文化艺术的独特展现,是设计师放在大街上长期供人阅读的论文。提高城市建设艺术品位,建筑设计的艺术化、个性化,建筑作品绝不雷同、不模式化是关键。另外,设计要从“江北水城”的自身特色出发,突出体现“水”的特点,大做明清古文化的文章。城市建设的小区设计要古今中外,特色明显,各显光彩,绝不能同一建筑、同一小区古今结合、土洋结合,搞的不伦不类。只有真正从流芳后世的角度设计、建设,才能增加城市建设的艺术品位,塑造出具有较高艺术含量的城市品牌。
所谓经营城市,明确地讲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投资主体,打破原来城市建设由政府揽起来的传统格局,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城市建设的多元投资体系。具体可理解为:城市决策者把城市当作一种特殊的经济实体或综合的、多元化的、规模宏大的集团,以城市的发展、进步、城市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为目标,一方面以业主管理者的身份将城区的土地、基础设施、公用服务设施等资源推向市场,滚动经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市政公用事业运行机制的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增强市政公用事业从业人员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管理好、维护好城市。这种利用城市自身功能吸纳资金,合理利用、优化配置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并力求取得城市建设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叫做经营城市。城市经营包括城市土地资源的配置、城市行业特许经营权、城市无形资产等。同时要大力改革投融资机制,对基础产业、公益事业实行市场化、产业化开发。努力构建城市综合经营新机制,促使城市社区建设朝着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合理配置城市资源,把资源转化为资金,用于城市建设。经营城市及CI理念的导入,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变得更科学,更合理,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规划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空间等资源起着优化配置的作用,它本身就是资源和财富。
2、城市品牌的塑造要从城市发展目标体系中选择最能代表城市特色的发展目标定位、传播、展示、推介。城市发展一般有旅游型、商都型、生态型、人本型、智能型城市等发展目标体系可供选择。旅游型城市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游乐和休憩功能。任何城市都有游憩的功能,只不过是范围大小和质量高低有所不同。一般的游憩只提供给本地人享受,它并不能吸引来外地游客,更不能生长出旅游产业。城市仅有旅游功能,还不足以成为旅游型城市。所谓旅游型城市一方面应有足够的旅游资源能够吸引大量外地游客。另一方面是与发展旅游业相关的各种设施、机构、城市功能应发达而完备。再次是旅游产业要结构合理,高效运转,产值占城市GDP比重较大,处于支柱产业地位。旅游型城市的物质构成要素有自然生态环境、空间结构布局、建筑与经典建筑作品以及由这三方面组成的风景景观等,非物质构成要素有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故根据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的构成不同,城市的旅游类型又可分为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娱乐旅游等形式。
商都型城市应是区域商贸中心性质的综合性商业城市。其城市商业功能非常发达、贸易功能十分全面、交易量较大、辐射力较强,能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形成较长的产业发展链。生态型城市即运用城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进行城市及周围区域的规划、建设和改造,建立起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绿色城市。人本型城市即建造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造城市,必须以满足人的现实和长远需求为目标,获取人类最大限度的福祉是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智能型城市即以城市全面网络化、信息化为基础,以市民的全面知识化和高智能化为核心,以产业轻型化和先进技术为主体的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城市品牌塑造必须注重城市发展目标的选择,城市发展有时需要确立一整套目标发展体系,但在品牌打造时,则应有所侧重,重点推介其特色、亮点。决不能各种目标一齐抓、一起向外推介,否则就会什么也推不出去,引不起旅游消费者的关注。根据聊城定位“建设卓越江北水城”的目标,应重点以生态旅游为品牌打造的亮点,一俟时机成熟,再适时推出以香江大市场为龙头的物流商贸城市品牌。
3、城市品牌塑造要注重城市人文精神的培育与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厚重的人文精神是城市的灵魂,必须着力培育和提升。它的误导和错位,会使城市发展陷入迷茫,它的凝聚和升华,引导着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现代化城市建设,不能光靠有形的硬件去支撑。钢筋混凝土能使高楼林立,但不能铸就高品位的市民之魂。一个缺乏理性的城市,一个不善于抽象思维的群体,是不可能朝着正确方向迈向未来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是人的内在素养的提炼和升华,是人站在理性的高度审视自然和社会的思维之光和智慧之果。有了它的培育和弘扬,人可以站在高处,想得更深,看得更远,从而不陷于浅薄,不流于浮躁,不累于虚名,奋进而不狂妄,创新而不莽撞,既改造社会和自然,又和谐于社会和自然,把谋求自身的利益与谋求群体和社会的长远利益统一起来。这种人文精神,既是修身处世的准则,也是审时度势的方法,还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实践的心灵导向。
世界上的诸多名城之所以著名,人们往往注意它的繁华街市、优雅的环境、独特的建筑,而忽视了那里真正具有的丰富文化内蕴及其涵蕴的人文精神。如果把环境、城市建筑、经济状况比喻为城市的衣衫和骨骼,而市民的人文精神则是城市的大脑,丰富的文化内涵则城市的血液、筋肉。一个徒有强壮骨骼和漂亮衣衫,没有灵活的大脑和丰满肌肉、澎湃热血的人,也决不会是完善健美之人。在当今物欲膨胀,世俗化倾向极为严重的大背景下,建设现代化城市,注重培育市民的人文精神,启迪市民深沉的理性,弘扬市民的城市文化,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最核心的竞争力。
4、城市品牌塑造要注重全方位的推介,尤其要办好一些有特色的城市节庆活动,把它同旅游促销、文化活动及会展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中国聊城“江北水城”城市品牌的塑造很好地注意到了这一点。早在2001年9月,在中央电视台“城市平台”栏目,就首次推出了江北水城。2001年“十一”黄金周,在京、津、济、青等城市进行旅游促销。今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首次推出“江北水城”的天气预报广告。3月15日,中央电视台四套首次推出江北水城的城市形象广告。4月13日在京举办了“五一”黄金周筹办“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的新闻发布会。今年“五一”黄金周举办的“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就搞的轰轰烈烈,紧张有序,而且是市场化节庆运作的有益探索。2002年4月30日晚,中国
“江北水城”(聊城)
文化旅游节在聊城市湖西公园金凤广场隆重拉开了帷幕。“水城之春”文艺晚会邀请了来自中央文化团体的众多知名演员彭丽媛、那英、侯耀文、刘秉义、满文军、尹相杰、魏积安、朱明瑛、万山红、石富宽、田连元、李丹阳、曾格格等来聊演出,中央台节目主持人张政、德江主持了晚会。5月1日至8日的每天晚上,在金凤广场还相继举办了全国金奖杂技演出、全国烟花焰火大赛、中国歌舞团专场演出、天津曲艺团专场演出、国内国际超级名模表演等活动。文化旅游节期间,还举办了山陕会馆庙会、街区花车巡游、民间艺术表演、国际龙舟邀请赛、水上摩托艇和飞行器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黄金周的水城,到处花团锦簇、欢声笑语、人潮涌动。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山东卫视及香港等50多家媒体的记者将“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的盛况传播出去。5月5日晚,中央电视台“中国报道”栏目记者采访了聊城市市长张秋波。
2002年10月1日,2002’水城之秋观光周暨“时风杯”中国警察水上马拉松比赛在美丽的东昌湖畔拉开了帷幕。由公安部、省公安厅、市政府主办的中国警察水上马拉松比赛为水上21公里自由泳,分男子警察和女子警察组,这是继去年全国警察横渡琼州海峡大赛以来的又一次重大远程水上赛事。全国30多家媒体的记者进行了现场采访和跟踪报道。10月4日晚,水城之秋观光周“万盛家园”之夜大型演唱会邀请费翔、毛阿敏、孙楠、千百惠、李丹阳、“灵感组合”、吴爽、梦之光组合汇聚水城和聊城的200名“水娃娃”共同演绎了一场震撼心灵的美妙梦想。同时,“水城之秋”观光周还举办了花车巡游,民间艺术展示,庙会、美食、书画展示,健美邀请赛,龙舟比赛,澳大利亚铜管乐队演出等活动。聊城市还派出代表团赴浙参加“大运河艺术节”,代表中国参加国际龙舟邀请赛等重大赛事。五一、十一黄金周的节庆活动很好地宣传了聊城,扩大了聊城知名度,提升了聊城的美誉度,用市长张秋波在接受记者对水城的特色和美好的发展前景的详细描绘来强调,品牌就是城市的形象,品牌就是城市的竞争力,塑造水城形象,创造城市的无形资产,创造水城自己的知识产权,才能提高聊城的核心竞争力。
附:
杭州CI设计:杭州城市形象的定位及城市形象设计探讨
城市CIS:打造城市品牌 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
因为专业 所以杰出!